在以前 ,客家涼亭又稱茶亭 、風雨亭 、避風亭 、行善亭 ,它散布在田間地頭 、商旅行徑處 ,供路人歇腳休憩 、充饑解渴 ,也可以稱之為古時候的“高速路服務站” 。相較於江南涼亭講究風雅別致入景如畫的觀賞性 ,客家涼亭更重視其實用價值 。
這許是源於客家先人南遷過程中 ,體會到長途跋涉之艱辛 ,一瓦遮頭多難得 。以至如今 ,哪家子弟在外發家致富 ,也會在鄉裏建亭修路 ,以告慰先人 。
以前到處都是山間路徑 ,往來行人 ,不論出圩赴縣 、外出訪友 、挑貨進城 ,都可歇上一歇 ;一入亭中都是客 ,三五成群 ,喝著布驚茶就著鹹菜 、餅 ,聊著各自途中趣事 ,交換路途情況 。
涼亭迎八方來客 ,不論鴻儒白丁 ,都可笑談趣事 ,儼然有種山間小茶館的趣味 。
說到涼亭的實用性 ,可體現在以下兩點 :
一是 ,建築格局簡樸寬敞 ,以土木 、磚石結構為主 ,圓形或半圓形的敞口門 ,亭內沿牆根築起半尺高的平台以供行人歇腳 ;
二是 ,選址多在溪水山泉流經處 ,方便行人取水解渴 ;而有些涼亭 ,也會有本地鄉紳村民自發備好布驚茶 、蘿卜苗茶供路過行人消暑享用 。